有建築學者表示,西方城市的空間強項在廣場,東方(臺灣)的強項在街道。不過,在公館寶藏巖藝術村是例外,廣場的形式可是豐富極了。即便你早已聽過或來過這座山城,多樣化的小廣場都可以是再次造訪時的切入主題。
寶藏巖聚落的演變,另有其嚴肅的族群與都市意義,那不是本篇小文要承載的,此處僅提供一個空間體驗的視角。這是昔日雜貨店旁的菜園廣場。
而很多時候,這座迷宮山城裡彼此串聯的空間,它既是街道也是廣場。
寶藏巖原是城鄉移民的暫時落腳處,但位於公園用地而有了拆遷的議題,歷經轟轟烈烈的幾次社運,變成了如今藝術村與部分原住戶共存的模樣。這個廣場連接的家屋是少數留在原地的住戶,請勿打擾。
有瓜棚遮蓋的小廣場。
有些廣場原是住屋的室內,搬遷拆除後,成為獨特的開放空間。但你能從殘留牆面重組昔日的氛圍。
有些是連牆壁也沒了,但從地基可以看出端倪。一旁是間展覽室,山城的很多屋舍都成了藝文人士的工作間,進而匯聚成藝術村落。
有些房舍改造成旅舍。這是旅舍大門旁有著塗鴉牆的廣場。
這間文創店的門前空間,不管它是客廳還是院子,總之它和巷道匯集,成了一個通透的大廣場。
山城的最高點,遙望對面的快速道路,和新店溪另一側的新北市。
或往下看,綠意圍繞的廣場。
山城裡的路徑四通八達,這是從另一條路上到的廣場,也是相對的高點,空間感很像是市區內的公寓天臺,絕佳的賞月點。
走到欄杆處往下望,便能很清楚完整的感受到山城廣場豐富的層次。
第二層路徑有一處半戶外廣場,是電影「麵引子」的拍攝場景。
一旁的屋子是藝術展間,下到地下室,從某扇窗外看山城背面的綠色廣場。
這是媒體報導藝術村常用的全貌視角,山城與廣場面對的即是新店溪。
不過,對那些以老兵為主的原住戶來說,聚落圍起的這個內部空間,才是山城裡的核心廣場。
它現在是片綠地,不時會有主題展覽。而二十年前的城市空間運動也是從這個廣場展開,但那是另一個故事了。
升級版「內在台北2.0」 https://www.veins-of-taipei.com/ 歡迎造訪!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