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於公館東南側的蟾蜍山是一座低調迷人的有機山城。了解她的歷史很好,不知也罷。從那個恐怕是臺北尺度最佳的廣場進入、拾階而行,感受凝結在上世紀的環境紋理與生活步調,那就像,喚起了一首記憶深處的久違老歌。
同樣都是山城,蟾蜍山和寶藏巖的對照很像是金瓜石和九份。後者的知名度較高,而前者,因為造訪者較少,遂得以保有一份安適清閒。
山城內有煥民新村,是空軍眷村。蟾蜍山聚落已被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文化景觀,一些荒棄房舍則靜待整修。和以往鐵籬封閉方式不同,改以木框鐵絲網,既能隔絕外人進入,但也能穿透一覽內部,整個像一場戶外展場。
山城的主入口是一個廣場,尺度宜人,同時維繫了完整的社區感與對外的連結。
夏日傍晚,陽光猶烈,出來作操的婆婆媽媽們先躲到陰涼處。
接廣場的另一條較平坦的路徑,狹窄彎曲,總是難以一眼看穿。
住戶沿著坡道半世紀如一日的走過,生活步調並無太大改變。山城的另一特色是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自力搭建,有機成長。
連戶外的小抽水馬達,也貼心蓋上了小屋。
從半山腰往下看,近處是國民族國中操場,遠方就是羅斯福路、基隆路與公館,繁忙的現代相距不過百公尺。
學校圍牆的文史展板,顯示昔日從山上眺望的景象,塯公圳與農田一覽無遺。
聚落的左側區域更深入山坡地,與植被的關係也更密切。
坡地中也有較平坦的地帶,就闢出了這麼一條紅磚長巷。
接近聚落廣場的這排家屋視野頗優,但原住戶已紛紛搬遷、所剩無幾。
再上一排的,仍保有人氣,也一貫的與世無爭。在通訊工具發達的今日,村內的大小事,老一輩的村民可能還是習慣從木柱電線桿上的廣播喇叭中得知,才會心安。
雲煙過往,歲月悠悠。
再回首蟾蜍山城。
升級版「內在台北2.0」 https://www.veins-of-taipei.com/ 歡迎造訪!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