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

062 食物的上下游:南昌路周邊的吃

每天下肚的食物,其實有著它的上中下游生命歷程。那包括了最初的成長源頭、食材的交易方式(上游),尋常基本的料理、果腹(中游),到因著時空延伸而深化的內涵(下游)。在臺北(或臺灣),哪一條街道,可以在10分鐘步行範圍內,把這些一次看齊?我的答案是南門市場旁的南昌路附近。


上游之一。從南昌路一段北側的臺博館南門園區開始。每逢周六,這裡定期舉辦有機綠色市集。近年來,這種友善土地與身體的活動逐漸蔓延,但與博物館的結合仍屬少見。
 
上游之二。最特別的是園區還留出了一塊空間種水稻,呈現了食物的最源頭狀態。光水稻和綠色市集這兩項,就已經打敗市區其他地方了。
 
上游之三,傳統批發。既使南門市場就在附近,但這家產地直銷、批發零售的店面仍在南昌路巷子裡的做起自己的生意,且看來有些歷史了。牆上雖主打專賣鮮魚、鮮魚專賣,但門前擺的都是蔬果。
 
中游之一。南昌路和福州街交口,群聚的露天麵攤,也是尋常不過的吃的地景。
 
中游之二。南昌路巷裡門口總有人排隊的小店。店小選擇倒不少,但座位有限,還是外帶吧。
 
中游之三。南昌路巷裡的蔥燒餅和蟹殼黃,屬於一種可以邊走邊吃的食物。


中游之四。南昌路上的牛肉麵店,紅色辣椒、紅色招牌與磚牆。用不用餐,本身已是街角一景,也具有下游的特性了。
下游之一。福州街上賣江浙菜的老店。時間豐富了食物,它不只是填飽肚子,還有歷史或者鄉愁的價值在裡面。

下游之二。位於南昌街與福州街交口的陸軍聯誼。穿過大門,圍牆裡面的建築是市定古蹟,曾是孫立人將軍官邸,在這樣的環境裡用餐,食物就多了層味道。
 
下游之三。福州街上的臺灣師範教育館,原是師大校長的故居,這棟典雅的日式宿舍經整修後已對外開放,並提供輕食服務。在這裡喝咖啡,空間氛圍變成了重點。
 
下游之四。南昌路東側的南門市場,裡面各式各樣加工後的南北貨,延長了食物的壽命。
 

下游之五。南昌路西側的牯嶺街,一家宣揚新食物文化的餐店,而這樣的餐店會隨著都市的文明進程越來越多。



附近走走  054 雅風猶存乎:牯嶺街的集郵、舊書和楊德昌
http://beawander.blogspot.tw/2016/11/054.html#more

升級版「內在台北2.0 https://www.veins-of-taipei.com/ 歡迎造訪!!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