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

069 最後的類型:紹興社區

在臺大醫院與中正紀念堂間的紹興社區裡,幾乎沒有超過兩層樓的房子。林木溢出圍牆,小巷子上方是自造的小閣樓。但這片由大院落日式宿舍和周邊臨時搭建住戶組成的天地即將改觀。地主臺大已計畫收回土地、興建醫學院教研大樓,推動街廓高強度發展。弱勢住戶依附未開發公有地所形成的市區平房有機地景,一度是臺北多元面貌之一,但隨著城市變遷與更新壓力,日趨絕跡,紹興社區即使不是最後,也是倒數幾位了。
紹興社區位於紹興南街、信義路、林森南路、仁愛路圍成的街廓裡。站在仁愛路與紹興南街的交口上,社區一望即知,盡頭還看的到中正紀念堂。
 
不確定社區還留下多少人,只知道深處牆上還曬著衣服,就還有人家。
 
獨門獨院的日式宿舍,曾經的主人多是教授。
 
院落外圍的住家。雖然居住環境大不同,卻巧合地擁有同樣色系。
 
人離開後,牆裡的生命力只會更加旺盛。
 
烈日下經過這裡,是無需撐傘的。
 
塌了四分之一的牆,很快就被植物覆蓋上。
 
自行搭建的小閣樓和喬木分占窄巷兩側,臺北這樣的景象不多了。
 
社區部分空間是北市環保局清潔隊所使用,清潔隊最懂得資源不浪費的道理。
 
社運或學生團體,留下的努力痕跡。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、寶藏巖、華光社區都是如此。
 
這時候巷口椅子該坐著抬槓的人,他們去哪了?
 
居民不無忐忑地聽著拆遷安置的說明會。
 
模糊的歷史,模糊的未來。
「違建」與「正常社區」的界面,看來銜接的很好。這或許不只是個都市問題,可能還是個哲學問題。


升級版「內在台北2.0 https://www.veins-of-taipei.com/ 歡迎造訪!!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